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記者 高凱)29日,丰台十二中,一堂別開生面的歌劇藝術課正式開講!不同於一般的歌劇講座,這堂課策劃的可謂極具新意和亮點,不僅邀來央視名嘴白岩松生動串講,更有多位青年藝術家現場演示,還專門設計了讓學生互動體驗的精彩環節,一個多小時的課程絲毫沒有令孩子們感到冗長,艱深和乏味,相反卻讓他們有幾分意猶未盡。
  這正是國家大劇院將藝術普及教育“植入”中小學課程設計的一堂公開示範課,也是大劇院開始在校園中推行歌劇藝術選修課的啟動儀式。據悉,從今年5月起,這樣的歌劇藝術課將在丰台區30所中小學全面鋪開。這意味著,作為國家級藝術殿堂的大劇院在藝術普及教育方面再出重拳,又一次邁出了頗具創新意味與探索精神的重要一步。
  對於此次在丰台區中小學大力推行歌劇藝術選修課的做法,國家大劇院方面將之形象的比喻為“歌劇進書包”。不同於大劇院以往開展的“歌劇進校園”,“歌劇進課堂”系列活動,“歌劇進書包”是一套系統性的課程設計與開發,並配備陣容“豪華”的專業“老師團”,從前期課程設計,課表設置,課件製作到中期的開課教學,再到後期的課程監控,效果評估,都由大劇院主導完成。
  大劇院負責“歌劇進書包”項目的康寧介紹,這一系列歌劇藝術課由理論課、討論課、拓展課、實踐課四個板塊構成,理論課普及最基礎的歌劇入門知識,解決“ABC”的問題;討論課讓孩子們課下大量閱讀學習,課上展示、交流、碰撞;拓展課主要依托音樂游戲、互動工作坊等新穎形式,寓教於樂,創造輕鬆愉悅的藝術學習體驗;實踐課節則是通過學唱和排演歌劇片段,讓孩子們真正成為歌劇中的主角。康寧表示:“這一整套的課程設計非常精細,每堂課的主題與名稱,每節課選取的歌劇教學案例,每堂課採取什麼樣的教學形式,邀請哪位藝術家做講師,所有這些都一遍一遍研究,一遍一遍推敲,一遍一遍徵詢專家意見,甚至一遍一遍推翻重來。大劇院不是請來人講課就萬事大吉了,而是為他們做好了每節課的詳細教案。”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大劇院在課程設計中有意縮小了理論課的比重,而讓討論課、拓展課、實踐課在教學中唱起了主角。
  除了精彩的課程設計,“歌劇進書包”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創建了一支陣容強大的“明星老師團”。他們有的是資深聲樂教育家,如黃小曼;有的是舞臺一線的歌唱家,如戴玉強、魏松、張立萍;有的是業內舉足輕重的藝術評論人,如周黎明、王紀宴;還有的則是作為高段位歌劇發燒友的跨界名人,如於丹、張越等。據大劇院方透露,目前參與此項活動的明星講師已達50餘人,由國家大劇院統一頒發聘書,根據教學效果實行一年一聘。康寧表示:“針對青少年藝術普及教育的需求和特點,我們選擇的明星講師並不單純追求其知名度,而更看重他們在藝術普及教育方面的經驗與優勢,表達是否生動,思路是否鮮活,在和孩子們的互動中是否有想法、有趣味,這些才是考量的重點。對一些首次合作的藝術家,大劇院還安排了專門的試講,確保挑選出的每一位老師都能讓孩子們接受和喜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丰台十二中示範課的串講人白岩松,本身也正是明星老師團中的一員,作為資深歌劇發燒友的他,今年5月也將從電視名嘴變身“孩子王”,走進校園,走上歌劇講臺。
  此次國家大劇院“歌劇進書包”活動,以丰台區為試點,在丰台30所中小學展開。對於此次與國家大劇院的牽手,丰台區教委副主任鐘靈頗有感慨:“沒有藝術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如今普通學校教師所提供的藝術教育卻十分有限,遠遠不能滿足美育教育的需求,國家大劇院這一次將藝術教育進行課程化的開發,使學生能夠在藝術家的引領下邊學習,邊欣賞,邊實踐,這一做法非常具有遠見卓識,也確實做了一件學校想為而無力為之的實事兒。這也是我們與大劇院在最初接洽時一拍即合的原因”。
  實際上,此次“歌劇進書包”活動並非國家大劇院偶然間的臨時起意,這背後是大劇院多年來始終在推行的藝術“滴灌工程”。所謂滴灌,是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特色的一個形象比喻,用院長陳平的話說:“它不是即興的、短暫的、小範圍的,而是有計劃、可持續,全面覆蓋的。”從開幕至今,大劇院每年都從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萬“反哺”到藝術普及教育領域,藝術普及教育已經成為了與演出齊頭併進的另一條運營主線。這其中,專門針對青少年的普及教育更是重頭戲。幾年來,國家大劇院面向孩子們開展的各類藝術普及活動,可謂精彩紛呈,目不暇接,但難能可貴的是,大劇院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這些具體活動的策劃層面,而是一直在探索著藝術普及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
  早在2011年,國家大劇院就率先在東城區23所中小學掛牌建立“歌劇基地校”,開創劇院與學校聯手推廣歌劇藝術的新路子。短短三年,“基地校”輻射範圍擴至西城,朝陽、丰台、海澱,數量激增到了150所,今年更是有望突破200所。迄今為止,大劇院已為各個“歌劇基地校”舉辦藝術教育活動近千場,惠及師生約2萬人次,“歌劇基地校”也成了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的一塊金字招牌。
  三年中,基地校的孩子們不僅能夠走進劇院觀摩歌劇彩排,探秘後臺制景,還有機會親身參與到歌劇製作的部分環節之中。日壇小學等學校的孩子們受邀為歌劇《假面舞會》繪製劇中的假面,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國際大導烏戈·德·安納深深折服;166中學合唱團的一眾男生被選中作為群眾演員參加了歌劇《納布科》的排練,有機會和世界三大男高之一的多明戈大師同台飈戲;171中學的童聲合唱團更是憑藉出色的表現成為大劇院舞臺上的“常客”,先後參演《卡門》、《西施》、《山村女教師》等多部歌劇的演出,成為了一支頗受矚目的“明星小分隊”。
  在向歌劇基地校的孩子們敞開大門的同時,國家大劇院還針對每個學校藝術教育和藝術社團的特點,給各學校“開小竈”,為不同學校量身打造不同的活動形式與活動內容,實現了藝術普及教育的“私人定製”。國家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有的學校聲樂合唱教育做的比較突出,我們就邀請聲樂教育家或著名歌唱家為他們奉上高品質的大師課;有的學校管弦樂團搞得有模有樣,我們就牽線搭橋,組織國內知名樂團與他們交流互動。在歌劇觀摩方面,新掛牌的基地校從《茶花女》、《圖蘭朵》等耳熟能詳的劇目入門,一些稍有基礎的基地校則逐步安排欣賞《納布科》、《漂泊的荷蘭人》等相對“高段位”的作品。總之,大劇院會針對不同學校進行有區別的策劃,有意識的引導。”
  大劇院方面表示,基地校方面的反應也經歷了由冷到熱的“慢熱”過程,最初很多學校認為歌劇對於孩子過於艱深,但幾年的嘗試下來,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孩子們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展現出濃厚的興趣。“歌劇彩排觀摩一般都不得不安排在晚上,結束往往在深夜11點左右,有時還經常趕上期中、期末考試,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非常樂於參與。最初我們的一場觀摩活動能招募到的學生只有一百餘人,現在則可以達到近千人的規模。”大劇院相關負責人說。
  現如今,“歌劇進書包”正是大劇院在“歌劇基地校”基礎上又一次深度“試水”,此次丰台區所選的30所示範校全部在大劇院基地校範疇之內。將藝術普及教育直接“植入”青少年的日常課程設計,這意味著國家大劇院在歌劇普及推廣方面扎根更深,落地更實。之所以再度拿歌劇“開刀”,國家大劇院也有著審慎和成熟的考慮。“歌劇是最綜合的舞臺藝術樣式,涵蓋音樂、文學、聲樂、舞蹈、美術等方方面面,最宜與當今素質教育、美育教育的各個層面進行全面接軌;而且,歌劇也一直是國家大劇院的優勢和特色所在,連續多年歌劇節的舉辦,幾十部自製歌劇的製作出品,使得大劇院在這一領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資源。在孩子們中間普及推廣歌劇藝術,我們很有信心!”國家大劇院新聞發言人鄧一江表示。
  滴灌工程,水滴石穿。恰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國家大劇院開幕第一年參與某次藝術普及教育活動時所說的:“做藝術普及教育推廣工作,就像一個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穫,可收穫一定在。”6年過去了,國家大劇院所堅持的藝術“滴灌工程”已經潤物有聲,開花結果。院長陳平認為:“一個孩子、一個中學生、一個大學生,如果沒有進過一次劇院,沒有聽過一場歌劇或者交響樂音樂會,他的人生是有遺憾的,滴灌工程就是要一棵苗一棵苗的栽培、一個娃一個娃的培養,大劇院的藝術普及教育正是要從青少年做起。”(完)  (原標題:國家大劇院辦歌劇藝術課 邀“發燒友”白岩松串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92xfax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