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就是民生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成都、廣州、寧波、長沙、杭州是中國最宜居的5個城市,其中成都位列榜首。
亞行採用的“環境宜居性指數”,包含水和空氣質量、固體垃圾、環境管理等要素。顯然,成都摘得“中國最宜居城市”桂冠,與成都的環境質量密切相關。成都商報記者瞭解到,成都近年來在環境保護上的確取得不少成效。
成都商報記者 祝楚華辜波
作用
環保所掛在城管科,有明確的環保工作職責,也有明確的環保工作人員,所以轄區環保工作不僅效率更高,整體上也較以往有很大提升。
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彙報也是街道環保所的重要功能,且隨著探索的深入推進,基層環保機構還將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
4月17日,騰訊微博上有一則“東較場街115號旁參仁園參觀長期噪音、油煙擾民”的投訴。當天,書院街街道辦事處便將此事的調查處理情況,回覆給了錦江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這次調查處理如此之快,其重要原因便是,書院街街道有了專門的環保機構———環保所。
“環保所掛在城管科,有明確的環保工作職責,也有明確的環保工作人員,所以轄區環保工作不僅效率更高,整體上也較以往有很大提升。”錦江區書院街道辦事處環保所首任所長楊海濤說,要保護好宜居的生態環境,環保體制機制的創新非常重要。事實上,錦江區所有街道都已設立環保所,郫縣、新都等地也有類似的基層環保機構的探索。
“街道環保所更貼近群眾,可以主動在群眾中發現各種環境問題。”楊海濤說,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彙報都是街道環保所的重要功能,且隨著探索的深入推進,基層環保機構還將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
事實上,成都更早之前就有基層環保機構的探索。2010年5月,郫縣率先在成都市成立了鎮級環保機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辦公室”(簡稱“經環辦”),這是在原來的“經濟發展辦公室”基礎上發展而來。根據《郫縣鎮級環保機構建設標準》,該縣14個鎮(街道)分別設立基層環保機構,成立“經環辦”。鎮長作為鎮環保工作第一負責人,鎮“經環辦”負責環保日常工作。
郫縣經環辦成立伊始,實行縣環境保護局和鎮政府雙重管理的體制,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地方政府和上級環境保護部門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其成立,被認為是成都基層環保機構的零突破。
成都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徐樸在郫縣經環辦成立時對成都商報記者表示,增加專門機構或者對原有機構增加職能,都是就當前的工作需要來決定的,而目前來看鄉鎮政府機構強化環保的職能非常必要,因此郫縣設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辦公室”現在看來也很有積極意義。他認為,郫縣作為成都飲用水源的上游,率先在鄉鎮設立環保機構,也表現了當地政府決心搞好環境保護的一種姿態。
與郫縣類似的,是新都區的基層環保機構,多是在鄉鎮設立類似“經環辦”的機構。多年探索後,成都今年3月召開的全市環保工作會議提出的2014年主要工作任務包括,完善區(市)縣屬地管理、部門按領域管理相結合的環保工作機制,設立鄉鎮環保機構,落實鄉鎮政府環保主體責任。這意味著,成都基層環保機構的設立將在成都大範圍推廣。
有成效
二氧化硫排放首次下降
記者近日獲悉,從2013年的成績看,成都污染綜合治理已明顯有了新成效。
其中,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方面,將水泥、玻璃、火電行業的降氮脫硝以及鋼鐵、火電二氧化硫減排作為工業減排重點內容,分解下達158個重點減排項目目標任務。全市完成並上報減排項目221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2012年分別下降4.32%、4.49%、6.83%、13.26%,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首次實現下降。
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上,成都開展了中心城區燃煤企業專項檢查,督促指導金牛賓館、132廠等城區重點大氣污染源加快實施“煤改氣”工程。
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上,出台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空氣質量改善方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等,並大力推進機動車環保檢測線建設和駐蓉公務黃標車淘汰工作。大氣污染應對上,及時啟動中心城區大氣污染處置工作預案,建立人工增雨常態機制,實施人工增雨作業30餘次。2013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32天,優良率為36.2%,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61位,退出了全國空氣污染城市後十名。
水污染綜合治理上,成都啟動編製全市水環境質量提升工作方案,重點實施沱江流域成都單元水污染整治項目133個,會同有關部門完成陡溝河等9條黑臭小流域限期治理和中心城區30條河渠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同時,啟動地下水基礎環境調查工作,編製了《成都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工作方案》。2013年全年,全市13個國、省控斷面達標率為38.5%,達標率較2012年提高近8個百分點。
劃紅線
生態區立碑 城建請止步
作為環繞中心城區的一道生態屏障,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的建設一直受到各方關註。但是保護的邊界在哪兒,除了抽象的數字,普通市民無法在現實中親眼看到。不過,今後大家就能看到“實體紅線”了。
昨日,成都市首塊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勘界定標,正式樹立在錦城湖2號湖區北大門。界標內是清波粼粼的湖區,界標外是正在建設的城市。“界標將避免城市建設和發展對生態用地的蠶食,嚴格保護生態區內的用地。”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界標也是成都劃定的生態紅線的一部分。
界標高約2.4米、寬0.8米,採用鏤雕鍍鋅板打造。碑體錶面寫著斗大“邊界”二字,顯示出界標將城市一分為二,城市的建設將在這裡止步。碑面文字還對成都市環城生態區做出註解:即繞城兩側各500米範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其中生態用地有133.11平方公里,“為確定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邊界,特設立此碑。”
10多名被邀請來的各區縣環城辦的代表,為界碑正式揭幕,大家陸續手執鏟子,將泥土輕輕鏟放到界碑的底座上。不少人相互打趣說,“活路做得不容易,辛苦了10多年,還是可以來留張照片。”
他們說的“不易”,是說許多人在對環城生態區的保護和捍衛上,曾經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心血。市規劃局一名負責人感慨說,國內外一些城市,曾經因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對生態用地的蠶食,在保護工作上節節敗退。但成都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幾年來只是因為修建鐵路、道路等公用設施,占用了兩三個平方公里,“保護工作非常不容易。”
設立界標的意義,在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看來,有利於社會各界和公眾的監督,使環城生態區得到有效保護。另外,這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宣傳,因為大家從此可以看到一個有形的環城生態區,而不再是書本上一個抽象的數字。
目前,第一批界標點位共100個,將在7月底前全部安裝完畢,涉及11個區市縣。其他批次的點位,因為涉及拆遷和生態建設,將在後期陸續安裝。設立界標後,界標內的生態用地具體保護工作,將參照《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中的具體規定,比如禁止破壞生態植物植被、禁止新設排污口、禁止擅自占用河流、禁止新建工業項目等。
成都2013年成績單
化學需氧量排放
(水中有機物質)
4.32%
氨氮排放(水中耗氧污染物)
4.49%
二氧化硫排放
(來自工廠的煤和石油燃燒)
6.83%
氮氧化物排放
(來自汽車等燃料燃燒)
13.26% (原標題:成都最宜居背後基層環保所 掛靠城管科)
- Jun 25 Wed 2014 18:52
成都最宜居背後基層環保所 掛靠城管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